【專欄】減塑生活:從放棄吸管,開始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

分享本文:

四年前,我從城巿裡搬到小琉球住。那時候從網路上的文章及部落格資訊裡開始接觸到「減塑生活」的概念,以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情在生活中實踐。直到2016年夏天,在小島上遇到了幾個颱風,改變了我的想法。

2016年夏天是我在小島上的第一個夏天,也是第一個颱風季節,我記得那一年台灣有非常多的颱風形成。在某一個颱風過後,我繞到海邊看一看,覺得岸邊也太多垃圾了吧!而且裡頭似乎摻雜了很多吸管。

 

我好奇如果只撿吸管的話,可以撿到幾支?

出乎我意料之外,在不到五分鐘、不出15公尺的範圍,我馬上撿到100支吸管。而且我還沒有撿完。後來在短短約五十公尺長的小灣,我總共撿到了300至400支吸管。除了吸管以外,沙灘上還有許多寶特瓶、手搖飲料杯以及一次性的餐具,許多被打上岸的垃圾都是因為盛裝食物而產生的。這件事令我印象深刻,影響我非常深,開始轉變原本隨遇而安的減塑實踐。

20190802-海邊撿到的吸管.jpg海邊撿到的大量吸管(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提供)。

在這個事件以前,還是會忍不住在沒帶環保杯的狀況下,因為大熱天想喝冷飲而購買塑膠杯裝的手搖飲料,頂多做到不拿吸管及塑膠袋;這件事情過後,若沒有自備環保杯,我連飲料都不購買了。原本出門不太會帶便當盒,也開始練習隨身攜帶,若真的忘記帶就改成內用,找尋提供可重覆使用的容器盛裝食物的店家吃飯。一開始很不習慣,但做久了發現其實沒有那麼困難。現在不用吸管很多年了,發現人根本不需要吸管也能活得好好的。

2018年公告隔年預備實施限塑政策,規定內用不得提供吸管,引起許多討論。有些人說這個政策根本是擾民,不好好解決更嚴重、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混獲或者廢棄漁網問題;也有人說有些病人、老年人或小孩真的需要使用吸管,但我想說的是,不論用不用吸管,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思考。

在禁用塑膠吸管後,許多人買了環保吸管,或為了實踐所謂的減塑生活購買很多「環保商品」。但減塑實踐更重要的意義是應該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選擇,思考是否真的「需要」一個東西或用有創意的方式解決問題。

當我決定放棄吸管時,我開始思考喝飲料真的需要用吸管嗎?為什麼我們如此依賴吸管?思考如果買了環保吸管跟餐具但從來沒有帶出門或用不到幾次,其實好像也沒有比較環保,只是像買了一張贖罪券讓自己感到安心,安慰自己是「環保人士」對於地球有所貢獻,但卻沒有實際改變自己的行為。思考我真的需要買一個大容量的杯子來購買手搖飲嗎?然後發現原來家裡本來就有好多杯子,或者想拿去回收的義大利麵醬料的玻璃罐剛好大容量又寬口,適合用來買手搖飲又不會造成店員困擾。或者是想吃東西沒有帶便常盒,用玻璃罐蓋子買一個蛋塔,雖然奇怪,但不會製造一個只消三分鐘就會變垃圾的塑膠袋又不損食物的美味。

透過減塑生活的實踐,我希望自己的生活習慣,不要造成地球上其他生物的不便。減塑生活重要的不是放不放棄吸管,而是開始思考每個選擇,以及我們與環境的關係。

 

延伸閱讀:

【專欄】減塑生活好書推薦2019(二):實用減塑方法

【專欄】參與統計海廢的公民科學,讓淨灘活動更有效率

做環保做到厭世!6句一秒惹怒環保人的負能量減塑標語

台灣環保Youtuber有哪些 2019年追蹤環保議題必看的3位Youtuber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