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有人類就有破壞?想積福報或消業障,從生活中的建築物開始改變

分享本文:

 

回首2020年一整年,全球都籠罩著不平靜的氛圍,不論是天災或是人禍,都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而其中很大的原因,都是因為「人為」,若想力挽狂瀾、減少破壞,或許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快跟著五感十築創新長Yvonne Lin,一起了解如何透過綠建築,替人類「積福報、消業障」:

 

2020年已過了一大半,回顧2019跨2020年前最後一顆煙火畫過星空熄滅墜落後,我們正為澳洲大火的災情祈禱之際,泰國清邁山火緊接上場,而同屬於東南亞地區的印尼卻正面臨著7年來最致命的水患。

一個一個接連而來的天怒與世界級的重磅新聞讓我們措手不及之際,全球傖惶面對著一種當時還不知名的COVID-19病毒侵襲。而後美國與伊朗的軍事衝突升溫、英國退出了歐盟、美國總統因烏克蘭施壓醜聞所引發的遭彈劾危機、NBA湖人隊球神布萊恩(Kobe Bryant) 與優秀女兒一同墜機身亡、美國警民衝突引發的種族對立等…

隨著疫情的恐慌與悲傷一同上演,好比好萊塢災難片的情節。 2020年的災害致死人數與受影響人數不斷創下新紀錄,人類社會的發展似乎面臨著即將崩解的危機,我們是該好好反思了吧。

在COVID-19的疫情迫使各個國家、甚至地區必須採取必要的隔離政策,阻斷了過去蓬勃發展的國與國貿易經濟與往來商業活動,世界彷彿停擺著。正當人們傖惶無解時,卻讓地球的生態終於換得一口喘息的機會。根據全球足跡網路(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的最新報告,2020年生態負債日將是8月22日,比2019年的7月29日晚三週以上。

與去年同期相比,人類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減少了9.3%,這是武漢肺炎導致全球封鎖的直接結果。木材採伐量的減少和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是生態足跡長期性變化的主要原因。(參考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 https://e-info.org.tw/node/226358

 

「積福報或消業障,我們還能做的更多更即時」(圖 / Yvonne 攝)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時值台灣的鬼月,不禁讓我思考這些災難究竟是不是所有人類的共業呢?假使是,在台灣的人們則真的很有福報,因為我們很快的逃脫了這病毒所帶來的驚恐,在其影子下卻反差的過著一如往常的日子。

民間相傳農曆7月1日為鬼門開,基於我們文化中宗教、救濟、分享的觀念,我們利用祭祀、供品和法會,在農曆7月超渡這些好兄弟。藉由普渡讓這些“好兄弟”(民間俗稱),可以在這個月飽餐一頓,維持陰陽兩界的和平相處並祈求平安。在這個祈求平安的月份裡,也很適合思考如何能在現世報的世界裡超渡所謂的「冤親債主」來反思如何「消業障」,而不只是為狂吃零食後的減肥懊惱。

科技的進步讓人生轉變很快,過去「因果報應」可能要等下輩子才會實現,但在現今分秒必爭的日子裡,其實很多事情的因果是立即會被實現的,古人常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隨心而來的感恩、與無私的付出關心,或許也是這世界急於讓我們認知到的功課吧。

就如國際新聞中政治所帶來的經濟動盪、溫室效應帶來的豪雨天災、以及不斷演變的病毒蟲害所造成的人身威脅,我們真的不用等到下輩子才經歷。 戰爭後的台灣在困苦中興起,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開始捨棄了土角厝、蓋起了水泥厝,過去的田野如今也成了高樓大廈,我們也開始與昆蟲動植物有了距離。

孕育自然的泥土變成了水泥叢林導致熱島效應讓夏天熱死人、電器用品的便利不間斷所導致的大停電和空污問題、大量不透水舖面讓暴雨逕流所造成了水患、我們失去了平地的田地而導致山林開墾砍伐後土石流、土石流後造成的水庫淤積也成了缺水恐慌。

農耕不再是主流、現今的阿公阿嬤在年輕時,為我們打拼出來的國際貿易,讓我們可以有70%的糧食來自外地。如今COVID-19 讓我們的時間停止運作了,下一個隱憂可待見的是 — 台灣糧食短缺的情形也將指日可待。

有人的地方就會造成破壞,而我們每天有90%的時間是生活在建築物裡,因而可以推論建築業是可以改變一些行為來消除這些業障的。早在二十年前,世界各地有著聰明積極的人們認為建築空間的改變能解決一些問題而開始推動「綠建築」和「健康建築」觀念。在自己參與這個行列的十年中,發現人們總以為只要種很多樹就好,但事實上要解決千古問題不可能會那麼簡單,種樹只是其中一個可以解決部分問題的方法。

而「綠健築」是近年從「綠建築」和「健康建築」的進化後才出現的代名詞,意指對自然生態有貢獻又讓人保持身心健康的建築。基本上這些建築標準是整套多面向的不斷在進步的設計準則,期待能幫助建築業者在設計、營建、和使用階段考慮到生態環境、有效率的天然資源應用、廢棄物的管理、室內環境品質、使用者身心健康等。這些面向若都能顧及,使用者不止能獲得舒適健康、節約省錢,又能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這豈不就是「時時積福報、分分鐘消業障」了嗎。

 

「綠健築」案例分享

位於加拿大約克區的 The Bill Fisch 森林管理與教育中心 (The Bill Fisch Forest Stewardship and Education Centre) 是 DIALOG 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綠健築」,不僅符合LEED白金級認證,還取得世界上難度最高最嚴謹的 「生態建築挑戰(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 」 認證,全球只有21棟建築成功取得這項認證。這棟建築的設計規劃不僅恢復與自然生態的連結性、創造了提升身心健康的環境、採用對生物安全無害的建材、更實現零耗能零耗水的節約設計。

 

圖 / The Bill Fisch 森林管理與教育中心 (The Bill Fisch Forest Stewardship and Education Centre) 的「綠健築」設計規格。

 

參考資料來源:https://www.woodbusiness.ca/the-designers-of-canadas-first-living-building-share-lessons-on-meeting-the-certifications-stringent-requirements-5118/

 

作者介紹

Yvonne Lin五感十築 創新長

seed(台灣永續能源環境專業協會)初創成員號召人並擔任第三屆理事長,致力於推動台灣商住空間的親自然演繹性與追求不動產永續發展的平衡,相信創新並整合專業是落實環境永續的根本。

秉持對藝術和設計的熱情,著眼於全球最新發展趨勢,持續在地產、創意、永續領域的道路上前行。

 

延伸閱讀:

【專欄】四海為家卻鍾情台灣這片土地,五感十築從永續重新思考台灣建築

【專欄】從老建築設計看見綠建築理念,舊有建築再利用發揮永續價值

想成為永續綠建築必學!掌握循環建築的6大重點

從綠建築到健康建築!改善居住空間,10大居住環境概念鞏固身心健康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