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大潮之日,返回海洋釋卵的陸蟹媽媽

分享本文:

以前對螃蟹的印象,多半停留在海岸礁岩或潮間帶,牠們總是敏捷機靈,每當人類一靠近,就迅速挪動腳步將隱身在礁岩細縫處。

一回到恆春半島出差,為了尋找朋友口中的潛點,我隻身鑽入台26線旁的熱帶海岸林,在層層密密的闊葉樹與灌叢秘徑之間低頭穿梭。在寧靜專注的找路過程中,我突然聽見一陣窸窸窣窣的腳步聲,清脆的落葉被誰緩緩踩過,起初以為有其他人出沒,低頭一看,竟是一隻隻正在移動的陸蟹。

原來在我們熟悉的「海蟹」之外,還有一種生存環境幾乎不需仰賴海洋的「陸蟹」,牠們在出生後便逐漸遠離海水,在鄰近的海岸林尋找棲地生活覓食,平日以落葉、腐果維生,終其一生只在母蟹預備產卵時才返回大海,利用抖動身體的方式將一顆顆蟹卵釋放到海水裡,讓生命再次從海洋起源,一切周而復始。

另一些更深入溪流及陸域的「溪蟹」,在演化上則因逐漸習慣淡水環境,已不需要回到海洋釋幼,而是直接在母親的懷抱下孵化為小螃蟹。

那回在海岸秘徑遇到的是「奧氏後相手蟹」,屬於小型陸蟹的一種,在恆春半島為數眾多,因為蟹殼上靠近眼部的地方有兩條粗粗的、像眉毛的黃色紋路,當地解說員戲稱牠是「郝柏村蟹」。

 

溪蟹 - 黃灰澤蟹.jpg溪蟹 – 黃灰澤蟹。

陸蟹 - 奧氏後相手蟹.jpg陸蟹 – 奧氏後相手蟹。

 

台灣的陸蟹主要分布在恆春半島、綠島、蘭嶼一帶,每年五到九月是母蟹釋幼的季節,而其中最奧妙的地方在於,這些母親會像彼此約定好似的一起返回海洋。

以小型陸蟹來說,會在沒有月亮的漆黑夜晚,約莫農曆二十六號到隔月初悄悄來到海邊;大型陸蟹則偏好在月圓之夜,農曆十五號前後抵達海邊釋卵,雖然一個是無光暗夜,一個是皎潔月夜,但兩者正好都屬於海洋的大潮,或許因為大潮之日海水更滿,對於千里迢迢步上繁殖之路的母親來說,此時能縮短路途、更快抵達海洋,大幅減輕了奔波勞頓之苦,無疑是最佳時機。

再者,如同非洲草原上的羚羊,縱然每隻母羊受精的時間不一,卻像約定般的集體生產,陸蟹媽媽也擁有這份默契,在夏季的滿潮夜晚暗自密結,大量地、集體地來到海邊,牠們背後的生存策略其實也不難理解,由於陸蟹的天敵總量就這麼多,有的魚類甚至就守在海邊伺機等候那些蟹卵大餐,倘若集體釋幼,敵人再怎麼吃,能吃盡的就是那些數量,如此就能確保陸蟹族群的存續。

只是,母蟹再怎麼精算,卻算不到從海岸林通往大海之路,得經過一段險象環生的省道公路,加上陸蟹釋幼的季節正好遇到暑假旺季,幾尺寬的馬路,往來車輛呼嘯而過,許多母蟹還來不及繁衍後代,就在此魂斷為一塊塊蟹餅了,且每一顆無情的輪胎輾壓的不只是母蟹的生命,也是十萬顆可能誕生的小生命。

墾丁國家公園曾拍攝一齣生態紀錄片──《月光海岸》,片中一幅正準備過馬路的抱卵母蟹,後方卻是汽車閃燈直逼而來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

替母蟹捏把冷汗之餘,或許我們在享受恆春半島的景色之外,也能放慢駕駛速度,甚至改以徒步或單車的方式接近這塊神秘斑斕且生猛多彩的土地,一起護送陸蟹回到海洋的懷抱。

 

陸蟹 - 中型仿相手蟹.jpg陸蟹 – 中型仿相手蟹。

陸蟹 - 中華沙蟹.jpg陸蟹 – 中華沙蟹。

 

相關連結:
墾丁國家公園生態影片《月光海岸》

 

延伸閱讀:

【專欄】接納自然、動物和昆蟲,與土地萬物共同生活

【專欄】重拾天然的雞毛撢子,減少塑膠清潔用品!

政治人物也夯寵物!5個輕鬆入門的領養動物管道

養寵物環保須知!愛護狗狗貓咪的8個降低碳足跡小撇步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