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與動物共感,才能善待牠們——母雞篇

分享本文:

我們在觀念上普遍知曉,市面上多數的雞蛋都來自於籠飼,產蛋母雞被關在A4大小的空間,鎮日與自己的排遺為伍,感到緊繃時會互踏、互啄身旁的同伴,且從出生到死亡,終其一生無法享受陽光的滋潤。

可是多數的我們在購買雞蛋的當下,瞥見一盒盒動輒上百元的放牧雞蛋可能仍是卻步了,轉身選購平常習慣的籠飼蛋。這份在觀念與行動之間的落差究竟來自於何?

也許是「與動物之間的距離」吧!雞、鴨、鵝,牛、羊、豬作為經濟動物,長期以來被人類大量飼養利用,一般消費者因為無法實際接觸每隻活靈活現的個體,容易認為個體之間幾無差異,牠們就像工廠生產線上的一顆顆罐頭,有著相同的體型與花色,無限繁殖與複製。

生活在農村,我很幸運擁有空間上的餘裕,能在房舍臨側養雞,且因為飼養隻數不多,加上每日的貼身觀察,我逐漸看出每隻雞的性格差異並為之命名,而這份差異在我將雞舍遷移到一座四周有圍牆與水渠環繞的次生林後,各種反應更為明顯。

 

1.JPG七日齡的小土雞,於菜圃放風。

 

2.JPG因好奇而飛跳起來啄向鏡頭的小雞。

 

那是一座荒廢了十年無人開墾的林子,野地裡有各種豐盛的雜草可吃,還有躲藏在灌叢之間的東方蜚蠊、蜘蛛,與埋藏在土壤下的蚯蚓及蜈蚣,簡直是每隻雞夢想中的糖果屋。初落林間,我所飼養的四隻母雞瞪大眼睛盯看陌生四周,一動也不動,「黑眼豆豆」是其中第一個挪動腳步、嘗試覓食的個體,可我不會說牠是勇敢善謀,牠的行事風格比較接近魯莽,是那種不知道需要害怕的「憨膽」。在牠開始慢慢融入四周的自然環境後,母雞「小白」與「夢露」也很快地適應周遭,但當所有母雞仍沉浸在飲食爆發戶的狂喜之中,其間最神經質的母雞「白腹」卻顯得幾分不安,野地突如其來的鳥鳴或微風拂過樹梢的沙沙聲都能讓牠睜大眼睛小心警戒,然後每當「白腹」一發出少見的警戒音,其它母雞就像荒漠上的狐獴那樣抬頭定格,神經兮兮的樣子實在滑稽。

一路陪伴牠們直至傍晚,以確保雞群能在放養首日順利回巢就寢。當天色將暗未暗的時刻,「白腹」老早就來回奔走鼓吹眾雞歸巢了,牠一面適應全新的環境,一面好希望大家快點跟上,但其他雞都還沉浸在糖果屋的喜悅中低頭找蟲,於是「白腹」就這樣一會跳上雞舍,一會又跳下來跟著別人意思意思扒幾下土,可牠根本無心找蟲,一心只想盡快在天黑前安置就位。

嶄新的環境突顯了每隻母雞截然不同的性格差異──有人沉穩,有人魯莽,有人敏感不安,有人奸巧靈快。這段野放的觀察過程讓我非常驚訝,即便是相同品種的土雞,在面對新奇事物與不穩定的情境之下,牠們有各自應付外界的心智與行為,展現出自己獨一無二的氣質。我想起當這群母雞仍如手掌般大小的時候,一回拿相機替牠們拍照,面對眼前的陌生之物,有的小雞嚇退到最角落,有的則是恐懼揉雜著好奇,怯怯地觀望相機,最終甚至飛跳起來啄向鏡頭。

從小雞一路到成年母雞,我為其所展現的歧異性深受感動,雞是這樣一種既神經質又滿富好奇心的小動物,長久以來卻被大量囚禁於籠中。令我不禁揣想,倘若人們有更多機會實際接觸與觀察我們所食用的經濟動物,或許整個社會就無法再容許各種非人道的飼養模式了吧。

 

3.jpg遷居至森林居住的四隻母雞,在嶄新的環境下透露出個體差異。

 

4.JPG幼齡養在紙箱內的小雞,正探頭觀望外面的世界。

 

5.JPG透過突發事件也能觀察個體差異,圖為流浪小貓闖入雞舍。

 

延伸閱讀:

【專欄】與動物共感,才能善待牠們——公雞篇

【專欄】不需芬普尼 母雞透過「洗沙浴」就能洗澎澎

生物多樣性危機 認識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愛護大象必讀旅遊指南!如何保育大象才是友善動物呢?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