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從澳洲 Monkey Mia 海豚餵食,思考如何實踐保護動物的生態旅遊

分享本文:

未來編跟你說:在旅途與野生動物們接觸時,該以何種方式才不會打擾牠們的生活、做到更全面的生態旅遊呢?澳洲旅遊勝地的 Monkey Mia 海豚餵食,要求旅客不能觸摸、不能下水,且最少保持30公尺的距離,另外沙灘入口的一半區域禁止下水、釣魚、開船等活動,把水域空間留給海豚,將澳洲海豚的保育管理做到最足。

餵食野生動物在我個人的心裡一直是一個0與1的道德難題。

如果可以,其實打從心裡希望人們都能不干擾野生動物,讓牠們和我們一樣好好生活在牠該生活的地方,活出自己的樣子。

幾年前看過一本書《遊牧夫婦》,當時很嚮往作者夫婦的生活方式及旅行,其中一段故事是他們在西澳Monkey Mia當海豚志工、逛澳洲的國中國;沒想到今年初,我也踏上了同樣的旅遊路線。因為看過這本書加上Monkey Mia算是很熱門的旅遊景點,所以對Monkey Mia有海豚這件事不陌生,也知道這裡餵食海豚,一直很好奇在保育管理做得不錯的澳洲,這一切會怎麼發生。

餵食海豚在早上7:45開始,所以如果想看海豚,大部分的人都一大早起床前往或選擇住在旁邊的住宿。我選擇住在26公里外的小鎮,所以必須得早起開車前往。開車到園區入口,一個人就先繳交15澳幣的入場費,並拿到一張賞豚守則。除了一般的請勿觸摸、不能下水、最少保持30公尺的距離外,因為到訪時有2隻海豚媽媽有新生寶寶,守則特別強調前兩個月是很重要的存活及學習時期,不能干擾。

停好車入場,就看到約100人已經在沙灘30公尺外的木棧道守候,等著導覽員出場解說。7:45一到,導覽員準時出場,先從介紹自己及特別提醒繳交入場費做為支持海豚研究等必要支出(因為園區旁有一間住宿也能直通木棧道,住宿費並無包含15澳的保育費,需誠實的至窗口繳交)。然後就介紹海豚的動作、習性以及怎麼認這裡的海豚,誰有什麼特徵等,並提醒整片沙灘靠近入口一半的區域是禁止下水、釣魚、開船等任何活動,把水域空間留給海豚。

解說完畢後,我們全部的人終於有機會從木棧道往沙灘與海水交界處的地方走,再近距離觀察一下海豚各種屁孩的動作後,有三位志工拿著鐵桶,第一次每個鐵桶各裝三條魚出場。沒有每個人都有機會下水餵海豚,只有志工們點到名的人才有機會餵食,這一輪被點到的都只有那個當事人能走到水及小腿肚的地方,把魚放在水裡等海豚接近,然後放手。志工不會讓你摸到海豚,他會在旁邊提醒什麼時候要把魚從手裡放掉。

這一輪結束後,通常人群就散去了。但其實一直到中午12點前,總共會進行三輪,每一輪志工桶裡的魚會減少,最後一輪通常每個鐵桶都只有1隻魚。

 

Monkey Mia 海豚.jpg澳洲 Monkey Mia 海豚(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提供)。

 

在沙灘入口處有一個看板,會紀錄每天這三輪進行的時間、海豚隻數(並在底下註記有認出來的海豚名簡寫)、遊客人數。我看了從到訪日回推的一週,其實第三輪大約在8:30-9:00間進行,不會拖到太晚。如果想要餵到海豚,其實留下來進行三輪,第二、第三輪機會應該滿大的,通常遊客減少一半以上,且後面兩輪有時志工會徵求志願者。

結束後,我詢問了導覽員,想多了解一些這裡餵海豚的歷史。這裡從1960年代當地原住民及漁夫就開始餵海豚,1984年才開始有學者進行研究,到1994年類似於台灣風景管理區的單位才在此設站開始進行管理。每天只在中午12點前進行餵食,12點後海豚若進到淺灘想討食也不會有人餵食,因為希望海豚們保有牠們應具備的生存能力。

而每天這三輪的餵食只佔了海豚每日應攝食量最多10%,也並非每隻海豚都有被餵到。在1983-1994年無人管理時,過多人類「善意」的餵食行為讓新生兒過度依賴餵食,每15隻新生兒只有4隻存活。1995-2010年有管理的狀態,每17隻有15隻新生兒存活,和野生海豚的新生兒存活率相當接近。

三輪結束我們留在木棧道看解說牌閒晃時,看到導覽員(通常也是海洋生物學家)持續在木棧道以望遠鏡觀察進來淺灘玩的海豚並進行辨認,告訴志工是哪一隻進來,要他們幫忙記下來。同時有遊客走下沙灘,導覽員馬上前往,告訴他要退到30公尺以外。

雖然我仍然對餵食野生動物很掙扎,如果餵食是必要的,覺得至少在到訪Monkey Mia時,體驗到了一個真正的「管理」方式,讓人不會覺得這些海豚的處境十分悲慘,「社會觀感」是偏正向的居多。牠們能悠游在野外不受人類想摸牠、想自拍或想餵飽牠的打擾,身上沒有人為干擾而產生的傷痕。

看著這些已經被觀察了幾十年的海豚,牠們的名字、族譜和故事都詳細的被紀錄。當下又見到拿著望遠鏡的研究員,看到遠方海面上的背鰭就一眼能辨識出是哪隻海豚,可以確定至少這群人是對海豚很有愛而且用心在做好一件事,讓自己和海豚可以和平共處、共同在同一個環境下生活。

六十年來,Monkey Mia的海豚和人類可以一起生活,我想,六十年之後應該還是可以繼續吧。

 

延伸閱讀:

拒吃魚翅就能鯊魚保育嗎?揭開你不知道的鯊魚捕撈真相

當吸管污染變成裝置藝術 看攝影師如何用藝術喚醒環保意識

【專欄】與海龜的親密接觸

【專欄】⼩琉球環境友善店家:探索拉美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