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深入屏東恆春半島景點,村民化身最道地的生態旅遊解說員

分享本文:

 

未來編跟你說:生態旅遊是能深入了解地方風俗民情最快速的方式,由最資深的當地村民做生態解說員,以生態旅遊的方式體驗道地的人文素養,體驗最道地的歷史文化和沒有人為破壞的屏東恆春半島景點。

 

許多地方在推廣觀光,所朝的方向是將經費投注於硬體建設,彷彿只要興建一座造型奇特的教堂,或引入與地方毫不相干的大型裝置藝術,就能製造如煙火般璀璨的話題及人潮。然而在激情過後,曇花一現的煙火對地方的人、動物、環境,究竟留下了些什麼呢?

恆春半島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近年來在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的陪伴與輔導下,動員了許多在地村民起身投入社區旅遊的領域,擅長料理的提供風味餐、家中有閒置空間的轉型為接待民宿,其中更多的是歷經一系列培訓課程,搖身一變成為能向遊客訴說地方故事的專業解說員,我們不妨就來一一認識這些精彩的地方人物吧!

從小在港口村長大的古清芳,是村裡最資深也最精通陸蟹的解說員,夏日夜晚他帶遊客探訪港口溪,一一解說各種型態的陸蟹及其獨特的釋幼行為。有趣的是,在投入生態保育的行列之前,他的身份其實是獵人,甚至坦言自己昔日的行為極其惡質,無論什麼季節、什麼物種,大大小小全都獵來吃,而現在每晚自發性地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投注於陸蟹保育,宛如一場贖罪。

 

1_小檔.jpg
古清芳昔日曾為獵人,歷經轉變後如今成為港口社區最資深的生態解說員。

里德社區則是每年灰面鷲過境的賞鷹熱點,而在非賞鷹的季節,境內的里德溪以豐富的生態資源吸引不少遊客前來。為了成為專業的溪流與植物導覽員,高齡七十歲的地方阿嬤埋頭上課做筆記,還各自製作了專屬的教材解說包,如同小叮噹的神奇口袋,當步道行經路旁的海金沙,阿嬤就從背包拿出以海金沙製作的鍋刷;行經五節芒,就立即變出芒草製的小掃把,其它還有沙勒竹砲、山棕掃把等小物。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拍照時阿嬤為了比「讚」的姿勢,不約而同秀出紅通通的大拇指,原來恆春半島的女性長者素有抹檳榔來吃的日常習慣,透過她們的一舉手一投足,展現出地方的文史縮影。

 

2_小檔.jpg里德社區高齡七旬的阿嬤,從背包取出她以地方植物自製的解說教材。

3_小檔.jpg恆春半島的女性長者素有抹檳榔來吃的習慣,舉手投足間彷彿都是地方文史的縮影。

 

而素以九棚大沙漠聞名的港仔社區,張錦桂長年在村內經營雜貨鋪與民宿,偶爾也會帶遊客運用地方植物體驗天然染布,除此之外,她還有一項特別的業餘興趣──月琴彈唱。

月琴民謠一直以來都是恆春半島獨特的文化資產,張錦桂從社區課程開始學習,在辛勤的練習之下,如今已是國家指定傳習者──張日貴阿嬤唯二的重點傳習學生。現場聆聽演奏,會發現月琴民謠的轉音多,總會那裡轉個彎、這裡繞一下,再夾雜個「啊喂」、「唉唷喂」,演奏者一面唱出歌詞、一面抒發情感,手與腦與心一致並用,有時豁達、有時濃烈,展現十足的南國氣氛。

 

4_小檔.jpg在港仔社區經營雜貨鋪的張錦桂,亦是恆春半島月琴文化的表演者。

 

接著鏡頭拉到位於恆春半島北端的世外桃源──東源部落,這裡有哭泣湖、水上草原、野薑花田,而投入地方生態體驗與導覽的則是一群在地的排灣族青年,他們之中,有人因為父親生病而返鄉接替村長職位;有人運用所學的教育背景,在從事導覽解說之餘,舉辦部落孩童課輔班;有人則運用木雕專長,替部落廚房裝飾木桌,譜上原汁原味的部落圖騰。因為東源部落生態旅遊的興起,他們有了回到家鄉工作與生活的機會,而非以失根的姿態在異鄉北漂。

一個地方有了人就會有溫度、有故事,那些精彩的動植物生態、人文歷史、藝術展現,仰賴的從來都是地方上最活靈活現的人物,而非以物質及金錢堆砌而來的觀光硬體。

 

5_小檔.jpg東源部落近年以豐富的生態旅遊行程吸引不少遊客,也讓青年族人得以返鄉生活。

6_小檔.jpg東源部落的青年穿上母親為他縫製的排灣族傳統服飾,為遊客提供導覽解說的服務。

7_小檔.jpg同樣位於恆春半島的龍水社區,由在地耆老陳恆和為遊客導覽在地的有機稻作與水路歷史。

 

未來編小補充:不論喜愛山景海景、建築景點或是鄉村稻田,生態旅遊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在旅遊時別忘了珍惜自然環境,不把垃圾留在當地、不破壞當地景物,做好生態保育,讓美景能夠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這些熱門旅遊景點都是綠建築!全台12座好拍又好逛的綠建築推薦

成為減廢減碳的旅行達人 9個撇步幫你輕鬆規劃一場無痕旅遊

【專欄】洛神花料理|變身花茶、薑汁、口袋餅——用洛神花做成減糖料理

【專欄】玉米田隱藏2大危機,非洲農業如何運用「生態農業」來解套?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