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物種多樣性幫手!吃害蟲、幫授粉的人類好朋友——小蝙蝠俠

分享本文:

 

未來編跟你說:對都市人來說較疏遠的蝙蝠,其實是對農業與物種多樣性非常有幫助的動物,蝙蝠們在吃下昆蟲、花粉和果實同時,幫助植物授粉、減少害蟲,也有利於物種多樣性,我們也應該把蝙蝠列為重點生物保育的動物之一。

 

在宜蘭山區工作的日子,每年夏天總會在路上撿到學飛失敗的小蝙蝠,同事將落難的東亞家蝠帶回宿舍照顧,將熟蛋黃與保久乳攪和拌勻,透過吸管餵食,等牠再大一些,食料就換成釣具店販售的麵包蟲。看著幼蝠纖細的黑色小腳緊緊握住竹筷,背影像極了披掛斗篷的蝙蝠俠。

後來才知道,東亞家蝠也是城市最容易發現的蝙蝠,牠們利用建築的排氣孔洞、屋簷,或室外冷氣機的縫隙來築巢,近年因為具有屋簷與天花板夾層的木造老屋大量被拆除,棲地的消失加上各種獵捕、流浪動物的襲擊、農藥施用等因素,蝙蝠的數量已大幅減少。

蝙蝠的減少對人類生活有什麼具體影響呢?根據調查,光是一隻東亞家蝠,一晚就能吃掉1200隻蚊子,在全世界一千多種的蝙蝠種類中,像東亞家蝠這種以昆蟲為生的「食蟲類」蝙蝠就佔了七成,不僅幫人類吃掉蚊子、減低登革熱爆發的機率,還能替農夫吃掉許多田間害蟲。此外還有一種如蜜蜂般會採食花粉與花蜜的「果蝠」,像是芭蕉、芒果、榴槤等熱帶水果,都會仰賴果蝠協助授粉。

對環境如此有益的動物,卻被我們長期忽略,多數人不是對蝙蝠感到陌生,就是心生恐懼,或許因為牠們烏漆麻黑的外型,又僅在夜晚出沒,總給人負面的印象,彷彿每隻蝙蝠都是卡通裡的暗黑角色,會把人血給活活吸乾。但其實,全世界僅有中南美洲少數三種蝙蝠是以血液為生,牠們用尖牙將牛、馬或鹿的皮膚輕輕劃開,再以舌頭舔血,且每次舔拭的血量極少,對於被舔血的個體生命不構成傷害。

 

1.JPG每年四至六月為幼蝠學飛的季節,偶有飛行失敗而掉落地面的幼蝠。

2.JPG蝙蝠於秋天進行交配、於冬季休眠,並在春季繁衍後代。圖為東亞家蝠之幼蝠。

 

因為曾近距離觀察過幼蝠,我開始注意到生活周邊出沒的蝙蝠,每當天色趨近深寶藍的黃昏時刻,那盤旋在稻田、電線桿與民宅之間凌空群飛的黑漆動物,原來不全然是那些正要歸巢的倦鳥,有些是黑夜降臨以後,傾巢而出正準備大肆覓食的蝠群。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會飛翔的哺乳動物,同樣身為哺乳類的我們可以想像,蝙蝠的飛行機制其實就像人類張開了手指,將手指變得極長、極細,並在指間長出了黑色薄膜,振翅一飛,向天空裡探去。也因為是運用手指飛行,因此相對於以「手臂」飛行的鳥類,蝙蝠能作出更為精細的轉彎,展現極其複雜的飛行技術。

「原本伏地生活的哺乳動物為何決心往天空探去?」、「蝙蝠睡覺時為何倒掛著?」、「又為何晝伏夜出日夜顛倒?」……許許多多關於演化上的神祕,讓蝙蝠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有趣且十分值得探究的物種。更何況,在台灣除了常見的東亞家蝠,若依據鼻子的形狀來分類命名,還有「管鼻」、「葉鼻」、「蹄鼻」;依據耳朵形狀,則有「長耳」、「寬耳」、「鼠耳」等外觀型態,小小的彈丸之地就多達36種蝙蝠,對照幅員遼闊的美國,面積為台灣的267倍,卻僅有四十多種蝙蝠,充分展現了島嶼的生物多樣性。

哪天若幸運發現蝙蝠就在你家築巢,或在鄉野巧遇蝠群,不妨仔細觀察這些神秘物種,若想進一步採取積極做法供應蝙蝠築巢所需的環境,位於南投集集的「台灣蝙蝠學會」與雲林「黃金蝙蝠生態館」,長期提供蝙蝠屋的教學製作課程,讓棲地被逐年限縮的蝙蝠族群,能擁有更多足以安心繁衍後代的庇護所。

 

4.JPG台灣管鼻蝠。

5.jpg位於墾丁森林遊樂區,石灰岩洞穴內的台灣葉鼻蝠。

 

延伸閱讀:

海洋保育議題|日本為何堅持捕鯨?一窺鯨魚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秘密

【紅皮書】台灣絕種生物有哪些?看懂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持續更新)

【專欄】捨棄除草劑、保留田埂草,重建昆蟲與農田的生態平衡

【專欄】往林務局綠保標章邁進,打造與水鳥共好的鳥類保育農田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