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往林務局綠保標章邁進,打造與水鳥共好的鳥類保育農田

分享本文:

 

未來編跟你說:農委會林務局的綠色保育標章(綠保標章),推廣友善環境的耕作理念,表示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同時兼顧到農田環境裡的生物及棲地。在宜蘭這塊蘭陽平原,就充滿與農田生活緊密結合的水鳥們,例如黃頭鷺、高蹺鴴和彩鷸,讓農耕與鳥類保育的概念共存。

 

遷居農村的日子,除了與植物的關係日漸緊密,生活之中也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野鳥。比如在鄉野騎車,常能見到白腹秧雞伸長脖子躡手躡腳地快速過馬路,或每逢五、六月烏鶖繁殖的季節,只因騎單車路過母鳥育雛的電線桿旁,就受到氣急敗壞的烏鶖媽媽猛烈攻擊,一面發出尖銳鳴叫,一面緊追在後作勢欲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回在住處附近步行,眼前突然瞥見兩對纖細的小腳迅速挪步橫跨整條馬路,仔細一看,原來是兩隻彩鷸幼鳥,正準備秘密遷徙至馬路彼端的稻田,當我彎下腰試圖湊近,只見本來在遷徙的幼鳥情急之下只好就地趴伏,彷彿以為只要把身體放低放軟、與地面融成一體,對方就看不到牠了?然後就在我眨眼的瞬間,其中一隻小彩鷸就背叛另一隻,從僵著低伏的姿態像忍很久似地突然起身,一面振翅一面跑跳,鑽入五月的稻禾森林裡。

除了這些慌張又怕人的禽鳥,其中也不乏與人類生活緊密結合的鳥類,黃頭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每年六、七月稻穀收割,當代耕業者的收割機都還沒下到田裡,就吸引了數十隻黃頭鷺立於一旁排隊,等到收割機正式作業,牠們便亦步亦趨緊隨在機器後方,伺機等待那些因擾動而跳出來的蟲子,我時常對於牠們能如此靠近大型機械卻不害怕被碾壓,感到萬分驚奇。

 

彩鷸幼鳥遇到敵人時,會採取「就地低伏」的防禦姿勢。
排排站等候收割機到來的黃頭鷺,正準備要大啖一番。

 

當農村的時光來到下半年,位於北台灣的蘭陽平原由於冬季寒冷多雨,因此不同於中南部一年有兩期稻作,宜蘭在夏季收割後便展開數個月的休耕期,農人一一將田區進水,讓大地休養生息。

對照上半年熱鬧滾滾的變動,一塊田從翻耕、插秧、一路從鮮綠色的秧苗長成黃澄澄的稻穗,當時序來到下半年,稻田則安靜成一面面灰冷色調的水鏡。有趣的是,對於水鳥而言,除了既有的河口、埤塘、草澤地,這些為數眾多的休耕田集結起來,彷彿就是面積最大、最完整的平原濕地!

每逢晨昏、那些飄著毛毛細雨的天候,是最容易發現大批水鳥的時刻,而其中最容易遇到的候鳥莫過於「高蹺鴴」了。身披黑白兩色的羽毛,外加一雙紅色纖細長腿的「高蹺鴴」,在覓食過後正集體專注於理毛,而為了避免東北季風將牠們柔順的羽毛吹亂,數百隻水鳥竟不約而同全體迎風站立,十分壯觀。

不同的水深會引來不同的水鳥,比如雁鴨喜歡在深水位的濕地嬉戲覓食;中水位的田區則吸引像是「高蹺鴴」這類高個子;而淺灘泥地則引來像是「小環頸鴴」這些矮冬瓜前來報到。可惜的是,近年來冬候鳥的種類與數量,隨著環境開發連年減少,其中原因包括許多泥土田埂漸漸水泥化,加上田間農舍一座座興起,造成原本連續大面積的農地破碎化,壓縮了候鳥所需的安全距離;此外,少部份為了驅趕鳥類的代耕業者也會架設鳥網誘捕,或將農藥拌入稻殼內用以毒鳥。

各種威脅自四面八方湧現,為了在生產糧食的當下,也希望能尋求一種人與候鳥共好的耕作方式,許多農夫開始身體力行營造友善水鳥的田區。根據鳥類在空中飛翔時會透過視覺來選擇棲地的偏好,友善農夫嘗試將田埂拓寬,並栽種像野薑花這類灌叢,讓候鳥在水田覓食之際,若遇到任何風吹草動,也能在第一時間迅速往一旁的灌叢躲避,以此提供候鳥理想的棲地環境。

為了鼓勵農人友善環境,林務局近年也推出「綠保標章」與「生態給付」方案,獎勵農民在經濟生產之餘也能保育當地瀕危物種,希望有朝一日能達到人與動物兩者雙贏的理想境界!

 

鳥類與農田的關係緊密,此為在旱田發現的雲雀鳥蛋。
在田間開墾不時有昆蟲被鋤頭翻攪而出,曾遇過一隻中白鷺飛來覓食。
數百隻的高蹺鴴棲息於水田,集體迎風而立,避免羽毛逆吹。
農人於田埂上栽植野薑花,提供候鳥夜棲與躲避的環境。

 

TIP 宜蘭賞水鳥

適合季節:九月~隔年三月

推薦地點:冬山五十二甲濕地、壯圍新南田區與蘭陽溪出海口、礁溪塭底

 

延伸閱讀:

【專欄】宜蘭景點|以環境生態為本位的森林園區──福山植物園

【專欄】吃害蟲、幫授粉,人類的好朋友——小蝙蝠俠

Netflix環保紀錄片推薦 2014-2019年震撼心靈的5部必看紀錄片單

全球暖化的影響!挪威最北小鎮200頭馴鹿活活餓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