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拒絕苦茶粕,比有機農業更加永續發展的「友善農法」

分享本文:

 

未來編跟你說:有機農業常用來對付福壽螺的苦茶粕毒性強烈,苦茶粕的施放還會波及水田內其他物種,來看看宜蘭這些遵循「友善農法」的小農例子,他們利用有害物種的生物習性,有效改善外來物種的農害問題,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發展。

 

我們通常會認為,比起「慣行農法」,以「有機農法」耕作而來的蔬果雜糧,因為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除草劑,是相對安全友善的食物。只不過,有機農法雖然多數時候也能兼顧環境生態,但由於農法的理論基礎是以「人」為中心,目的是生產出對人體安全無害的食物,於是在此前提下,有時為了達到收成目的,某些田間動物的生命可能因而被犧牲了。

其中最具爭議的例子非苦茶粕莫屬了。苦茶粕為有機農業的常用資材,為了防止惡名昭彰的福壽螺大軍將幼嫩的稻秧啃食殆盡,慣行農法會於田間施撒除螺劑,有機農法則是利用含有皂素的苦茶粕來防治。只是,皂素除了毒殺福壽螺,水田裡本土原生的圓田螺以及其它軟體動物也會被連帶波及,甚至當混著苦茶粕的田水流入了灌溉渠道,水渠內的蝌蚪、青蛙、魚蝦也一樣難以倖存。

為了獲得安全健康的食糧,卻無可避免地步入慣行農法的窠臼,同樣讓平原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成為糧食生產過程中的祭品,這樣情形不免令人惋惜。於是台灣各地開始出現了一群倡導友善農法的農民,希望人與環境、動物三方都能共好共榮。

 

1.jpg友善農業的理念是在生產糧食的過程中,讓人類、環境、動物三方共好。

2.jpg慣行田區以農藥防治害蟲,卻連帶破壞了自然生態。

3.jpg一塊兼顧環境生態的友善田區,各種生物都會逐漸回流。圖為黑眶蟾蜍。

 

近年在宜蘭的員山、三星、壯圍、礁溪等地,聚集了許多以友善農法為理念的小農,為了防治福壽螺,農民下田徒手撿螺,或採取誘引方式,比如在水田四周挖掘深溝,將清除後的咸豐草往溝裡放,充當餌料,利用福壽螺偏好有點深度的水域特性,隔日清早就能一次清除叢聚在雜草四周的福壽螺,另外也有移居來此的科學家,以米糠為餌設計製作專門誘捕福壽螺的工具。

在友善農民共同的努力之下,許多田區的自然生態逐漸回復生機盎然的面貌,有農民在稻禾間發現了褐頭鷦鶯用稻草築成布袋狀的蛋巢;有人則是田間水窪發現泥鰍、大肚魚、蟾蜍出沒,還驚見一條條帶狀的蟾蜍卵串;有人是下田時以為自己踩到了石頭,正要拾起往遠處拋的當下,發現這顆「石頭」的肚子竟像皮革一樣軟軟的,猛然一看原來手上拿的是隻鱉!還有農友因為田區就座落山邊,某日稻穗呈現一片不規則倒伏,循線找到泥濘田土上留下的山豬腳印,才知曉自己的田區在深夜裡成了山豬的遊戲場。

同樣在旱田的部分,雖然有令人頭疼的非洲大蝸牛,時常把剛移植的菜苗直接啃至斷頭,但當我們選擇手工清除或採取物理隔絕,不使用苦茶粕、聚乙醛等蝸牛藥,自然生態便會逐漸趨於多樣化,各種昆蟲、蛙類、蛇類等生物也會慢慢達到相互制衡的和諧狀態。我也曾在採收地瓜時,在鋤頭翻攪田埂的當下發現一隻慌張竄逃的小田鼠,雖然部分地瓜被田鼠家族啃咬過,但其實只要將這些部位切除,剩下的地瓜仍然可以食用。

當我們所處社會的每一位消費者,不再追求農產品必須像工業化的商品一樣精緻無暇、完美無缺,而是將農作物視為具有高矮胖瘦的生命,並且不吝於與那些懂得它們美好風味而前來品嘗的動物們分享食物,在生產人類所需糧食的過程中,也兼顧其它生物的生存權利,不只讓人類獨好,也讓萬物共好,或許就是一種能夠永續發展的生產模式了。

 

4.jpg友善田區發現的山豬腳印。

5.jpg橙瓢蟲為稻田的生態指標生物,若稻禾上出沒大量橙瓢蟲,表示該田區無農藥、無除草劑。

6.jpg若為了防治非洲大蝸牛而施撒苦茶粕,蛙類也難以倖免。圖為在菜畦上發現的長腳赤蛙。

7.jpg從地瓜田竄逃而出的小田鼠,也是地瓜香甜可口的吃貨認證。

 

延伸閱讀:

有人就會產生廢棄物,聖母峰成為史上最難清潔的高山垃圾場!

【專欄】鯊魚與海洋保育的全新挑戰:在台灣與鯊魚共游可能嗎?

【專欄】玉米田隱藏2大危機,非洲農業如何運用「生態農業」來解套?

【專欄】接納自然、動物和昆蟲,與土地萬物共同生活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