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玉米田隱藏2大危機,非洲農業如何運用「生態農業」來解套?

分享本文:

 

未來編跟你說:全世界各地的玉米田都可能出現一種害蟲,就是「玉米螟」,非洲農業花了數十年時間,終於做出了生態農業的成功案例,順利達到玉米螟的生物防治,解決害蟲與雜草危機。

 

日前參加雜草學會於台大農學院所舉辦的進修課程,內容提及雜草對農業的各種影響,比如某些雜草的根部會釋放剋他物質,抑制農作物的發芽與成長;或因野草生長快速,當作物仍處幼苗階段,生長期間所需的陽光就容易被雜草遮擋。

雖然雜草有諸多缺點,但透過「適度管理」,篩選每塊農地適合的草種,不僅能涵養土壤水份、增加田間的生態豐富度,也能避免大雨淋洗造成土壤流失。在課程中,台大農藝系的莊汶博助理教授就介紹了一種土生土長於非洲的「推拉系統」(Push-Pull System),是如何運用充滿智慧的生態農業概念,有效解決當地玉米田所面臨的危機。

玉米螟是一種常見的玉米害蟲,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雌蟲會在玉米的葉片產卵,當蟲卵長成幼蟲後,便鑽入玉米的莖部啃咬植株纖維。每個國家有自己的因應之道,比如美國的孟山都就發明基改玉米來對抗蟲害,其它已開發國家,包括台灣在內,則以噴灑農藥為主要防治。然而在非洲,許多小農由於資金不足,無法負擔農藥,甚至肥料與除草劑的費用,名符其實「窮到無法慣行」,而習慣自行留種的小農,也難以負擔每季播種皆需重新購買的進口基改種子。

非洲的玉米田不僅有玉米螟危害,還有「巫婆草」所帶來的影響。看似美麗、開著紫色花序的巫婆草,普遍生長於非洲田間,因其專門吸取玉米根部養份,造成植株莖幹纖細瘦弱,結穗與產量變得十分低落,偏偏玉米又是非洲地區的主要食糧,如同米飯之於亞洲、馬鈴薯之於歐美,非洲人習慣將玉米磨成粉狀,於沸水中攪拌成糊團,搭配燉煮的豆子、蔬菜與雞肉或羊肉,就是日常的餐食。

 

1-2 圖說 - 玉米需仰賴自然風協助彼此授粉,因此會密集栽植,若有蟲害容易全面受災。.jpg 玉米需仰賴自然風協助彼此授粉,因此會密集栽植,若有蟲害容易全面受災。

3.jpg薩尤肯恩博士(Dr. Zeyaur Khan)關於山螞蝗對巫婆草生長影響的研究對照圖。(Khan et al.2002)

 

為解決長年農業問題,生長於非洲、曾赴美國求學與研究的昆蟲學家薩尤肯恩(zeyaur khan)博士,花了數十年時間,從六百多種非洲在地植物中找到兩種關鍵雜草,研發出全球知名推拉技術。薩尤肯恩進行了一項實驗:A組利用流經「山螞蝗盆栽」的水來澆灌「玉米與巫婆草的植株」,B組以「無栽植山螞蝗盆栽」的水來澆灌,相互對照後,發現A組巫婆草被抑制生長,玉米因而順利茁壯,B組則因巫婆草逐漸茂盛,造成玉米植株矮小。

透過這項研究,得知山螞蝗的根部存在某種能抑制巫婆草生長的剋他物質,於是與非洲肯亞地區的小農合作,在玉米田間種植山螞蝗,讓山螞蝗成為玉米田的優勢雜草,以抑制巫婆草的生長。此外,肯恩博士亦發現,山螞蝗地上物所散發的氣味可驅趕玉米螟之成蛾,順利以一種植物解決了兩道難題。

獨特的氣味將害蟲「推離」了玉米田區,此時周邊若能提供可口的食物,就能順勢將玉米螟「吸住」,於是肯恩博士找到了另一種雜草──與玉米同屬禾本科的「象草」,能吸引玉米螟的成蛾於葉片產卵,並利用象草葉片本身具有的黏性物質誘殺幼蟲。

如今在非洲肯亞地區,已有五萬名農夫採用此項技術順利解決了蟲害與雜草問題,加上山螞蝗屬於豆科植物,還能替土壤固氮、增加地力與肥沃度,使得玉米的收穫量為原先的十倍,且割下來的象草葉片還能做為雞、羊、乳牛的牧草,讓農民獲得穩定的糧食與收入。

透過在地的原生雜草,以天然永續的生態系統,成功解決了農業上的阻礙,著實讓非洲的問題,用非洲的答案來解決!

 

2.JPG玉米在台灣常以配菜料理;在非洲則為重要主糧。

4_小檔.jpg「象草」原產於非洲,目前在台灣許多河床地、廢耕荒地都能見到。

5_小檔.jpg「象草」為禾本科狼尾草屬,與同屬的「狼尾草」、「兔尾草」等,都具有毛茸茸的花穗。

 

延伸閱讀:

【專欄】購物開始減塑,愛上月桃葉與稻草繩的綠色包裝

【專欄】洛神花料理|變身花茶、薑汁、口袋餅——用洛神花做成減糖料理

【香草植物】突破發酵技術,台灣香草莢比全球更香!專家:投入香莢蘭市場需謹慎

大量蜜蜂消失!影響全球人類存亡的生物多樣性危機

 

返回頂端